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城中村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在深圳,城中村建成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占深圳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尽管城中村的环境与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巨大反差,但其低廉的租金,依然成为很多“深漂”落脚的首选。为了让新市民、年轻人在深圳安好家,深圳“十四五”期间追加2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而作为最大存量房源地的城中村,成为深圳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主渠道之一。
龙华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龙华区有城中村370多个,占到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全区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居住在城中村。
曾经,拥挤、吵闹、脏乱差是城中村的代名词。但眼下,龙华区大浪街道不少经过改造后整体租赁的城中村,很受年轻人的青睐。
来深圳打拼的蔺鑫亮和女朋友租住在大浪街道赖屋山新村的城中村里,虽然只有30平方米,但好在干净整洁、交通便利,赖屋山新村还对租客24小时免费开放自助式健身房,蔺鑫亮比较满意。
蔺鑫亮告诉记者,来深圳以前,他对城中村的印象停留在城市的一块“夹缝地”,没想到实际生活颠覆了他对城中村的印象。
租客 蔺鑫亮:居住的体验感如果满分是5分,我能给它打到4.5以上。因为它不仅是我住的一个地方,更多的也是我在深圳的一个家。
作为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净流入的超大城市,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让他们更有信心地融入城市,深圳早已全面打响了城中村综合治理攻坚战。
2017年10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引导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开展规模化租赁。社会资本和力量,发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全流程参与到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中。
大浪街道的元芬村,曾经也是一个脏乱破旧的城中村,在政府指导下引入社会资本后,以整村统租方式,进行了整体规划、全面改造。如今,经过改造的楼栋,外立面色彩明快,室内采用装配式装修。社区里增添了自习室、健身房和服务中心等各类配套设施,消防设施也进行了升级。
改造后的青年公寓,由市场化的专业团队来运行。房屋的业主依然拥有房屋的所有权,不参与日常管理,只按约定收取固定的房租。
元芬村的改造提升工程是在2018年开始的。多年来一直从事房屋租赁业务的于宏杰看准了深圳城中村改造治理的契机,带着团队加入城中村房屋改造和出租管理的队列中,开始了新的创业旅程。
村子里的市政、环卫、绿化、消防等改造提升由政府出资;作为运营方的社会力量不仅提供各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整治中,还出资进行楼栋的收储、设计、改造和租赁运营。运营方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租客们支付的租金及各项增值服务。在整个整治改造过程中,村民们不需要支付费用,可以按交出房屋的数量收取固定的租金。
城中村作为深圳最大的存量房源地,是不少新市民、年轻人来深的首个落脚地。为了让他们“安好家”,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把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发布了《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指引》,提出“安全、功能、性能、运营”四项改造提升基本要求,明确“安全、配套、建筑、绿色”四项改造提升要点,不仅为规范、有序、推进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也让城中村的改造和整体租赁按下了快进键。
今年,深圳市启动了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在2023年推进4.9万套(间)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项目。
从杂乱城中村“变身”宜居小区,相应的成本不会转嫁到租房者身上。为了创新性地解决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政府部门也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预计到2035年,深圳保障性住房覆盖人群将达到约500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房屋租赁管理处处长 王玉亭:我们把城中村改造、升级之后,让它成为保租房,给这些新市民、年轻人解决住房问题。新市民、年轻人是来给深圳作贡献的,如果他们的第一站解决好了,他们就会对这个城市有信心、有安全感。如果年轻人对城市有希望,这个城市就有希望。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王一帆